易码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易码
搜索
查看: 243381|回复: 19

文曲星老员工的描述 我们知道去年文曲星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8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好长。我晕字
发表于 2005-6-18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漩涡鸣人在2005-6-18 13:12:39的发言:
沙发。好长。我晕字

呵呵
我也是
发表于 2005-6-18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懂一点了……
开公司,做人也一样。
平静的大海上随时可能台风袭来,
百万富翁随时可能崩盘而身无分文,
宏伟建筑可能在一瞬间忽然倾倒。
过去的成功?
过去的确成功,但是现在呢?
一切都已成往事,万物俱灰飞烟灭。
没有了过去的荣耀,没有了曾经的辉煌。
一瞬间,世界,世界,世界不再是原来的世界。
过去的成功永远是成功的过去!
过去的每一秒钟我们都在奋斗,造就了现在的成就;
现在的任何一秒一旦我们放松,就有肯能毁掉过去的一切。
想想看,
重建一座废弃的城池要多少金钱,
再创一片纯净的天空要多少努力,
找回一份迷失的感觉要多少精力。
时刻警惕着,时刻保持清醒!否则以后你将为现在的放松付出更多。
发表于 2005-6-18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想想文曲星当年的辉煌~~~~~~~
社会上,工作上,有很多无奈!
发表于 2005-6-18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况太多见了
企业太老了。。。家族式的封建制。。。
上下管理层严重脱节。。
发表于 2005-6-18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恶长,字奇多,我服了[em06]
发表于 2005-6-19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GGV好吧!祝GGV好运
发表于 2005-6-20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em01]
发表于 2005-6-20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GGV好运,TOO.
发表于 2005-6-20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
发表于 2005-6-20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懂,没看懂,通通没看懂

Lee是被那个主管开除的,还是后来自己走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0 22:33: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21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主动离开的。
发表于 2005-6-21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咳。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实际上是老板先有裁员的计划,然后某高级主管才能将计就计挖脚,老板不知是计默许了这种做法。
记住:开除人需要老板的签字才可以。
发表于 2005-6-21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ggv完了,我们怎么办呢?还是支持吧
发表于 2005-6-21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很浅的一句话说,到处都有坏人.
呵呵
>FORMAT C:
.........
.........
.........
发表于 2005-6-21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只追求成本最小化而把人才当作负担的企业迟早会因为其短视而受到市场的惩罚。
一个不吸取教训的企业迟早会重蹈覆辙。
但愿那个公司成熟起来。
发表于 2005-6-22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呀。
呵呵,离我等还较遥远……
先混到毕业再说-_-b
发表于 2005-6-22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竞争才能优胜劣汰
发表于 2005-6-22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早该如此了!!!![em05][em03][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13: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后感-后发劣势、前期成功的误导和我所知道的一个真实案例 记得可能是几个月前,在一些新闻中看到很多人悼念杨小凯,但是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经济不在行,也没有打算研究一下。记得以前听说过一个经济学家说,经济学家往往是不会挣钱的,写文章搞理论都很牛,真正经营公司一定会破产。他还举例子说,某个因为研究赌博中的几率问题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学奖的经济学家,某次去了拉斯韦加斯,结果输了个精光。从此我就把经济学当作洪水猛兽,还好经济学的书看起来都是那么得让人困倦,我偶而在书店看到经济学的书,好奇地拿起来看看以后总是马上就把他们扔掉,以免自己站着睡着了。

杨小凯的书是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一堆电子书里面的。那天晚上无聊我躺在床上一边听mp3一边看看有什么电子书可以看。杨小凯文集这个名字太中性化了,而且当时我已经没有印象几个月前死了一个叫做杨小凯的经济学家。我以为可能是那种散文集或者小说集之类的东西。打开第一篇叫做中国政治随想录,仅从这个名字我还是不可能猜出来这是本经济学家的书,也没有让我想起杨小凯实际上是一个已故的经济学家。

中国政治随想录马上让我觉得很有兴趣阅读,不仅因为作者有着文章中的传奇经历,也因为他讲述的理论和我以前在政治课本上面学到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听起来某些方面还更加有道理。

于是一天过后,我把他所有的文章全部读完了。这时候我早已经知道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了。但是,他的书确实有点让我放不下去,虽然因为很多是演讲稿,有大量的重复内容。
虽然我没有经过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但是我相信,我们都接受过后发优势的宣传。简单的说,后发优势就是说,后来者可以直接采用前驱者的经验,这样可以大量花在错误实践上的时间,这样后发者以逸待劳,反而比前驱者更加有优势。就中国来说,从技术上,我们可以不去研究欧美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价值的技术,甚至可以直接仿冒他们的最先进产品,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最近一个阶段我们经常宣传跨越式发展,制度创新等等,我认为实际上就是后发优势理论的实践表现。但是杨小凯的书告诉我们,“后发劣势在西方研究的人也不多,有一位过世的经济学家叫沃森,他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后发劣势”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地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在我的理解里面,后发优势比较强调,落后者对先进者的模仿可以加快他们的发展而避免了他们独立研究先进技术而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实践,所以后发者有优势。杨小凯和沃森的理论认为,模仿有技术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模仿技术层面的比较容易,模仿制度层面的比较困难。一般的落后者喜欢模仿技术层面的因为这可以很快的带来效益,而制度层面的改变容易造成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以往往不被采用。但是制度是出现好的技术的保证,模仿了先进的技术不模仿先进的制度,只能保证一时,没有长远的效力。这样也是所谓的后发劣势,或者说“对后来者的诅咒”。如果落后者希望能得到真正的后发优势,就必须模仿制度和技术。我理解这里和我们常说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述了类似的道理,无非是学和教的关系对立而已,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求人之鱼,不如求人之渔”呢?

文章中,他讲了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学习希望的工业技术,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虽然保留了天皇的无上权利,但是不可否认日本学习希望还是比较全面的)。历史无法重演,也不能假设,所以如果我们说中国洋务运动如果完全类似日本的维新,中国会不会就此强盛起来,那只能是一个伪命题,无法验证也没有意义。但是甲午中日之战,中国肯定不是输在技术和装备上的。

再说到后发劣势的时候,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后发优势一般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是短期就可以看到的。但是后发劣势是不一定存在的,这要取决你的具体做法。可以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只有后发优势,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初期也让国民看到了中国富强的一些希望,然后最后真正起更大作用的还是后发劣势。然而因为初期肯定会有后发优势,所以,很容易给人以错觉。

这里我想说一个跟后发劣势可能没有多大的关系的我的感想。我所知道的某公司,90年代初创业,将近5年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对手,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了生产大量的同类产品的公司。这样的开端无疑是好的,但是我认为也有不好的地方,5年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不管你做的好还是坏,市场对你的回报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可能做错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的教训。他们就会以为自己一贯正确。

事实上,这家在行业内很有声誉也已经存在了10多年的公司,现在开始有了一些危机。半年前,一个高级主用老板的名义开除了大量的技术骨干,然后给老板报告是他们自己要求辞职的。然后,这个高级主管把这些技术骨干拉进了自己秘密组织的公司。这个事件造成了公司内的人心惶惶,又有一些技术骨干离开,或者创业或者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而这个时候,公司的老板对那个高级主管的所作所为还一无所知,一直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员工象商量好的一样离开了公司。

后来,有些去了那个高级主管的公司的员工明白了真相以后,离开了那个公司,并且把内幕告诉了老板。这位老板才明白怎么回事儿。但是他没有采取法律行动,也没有怎么样,只是开了会,力图稳定留下来的员工的军心,还自欺欺人的在会议上面说走的那些人都是一些技术已经落后的人。

这个事件充分的表现出来公司在管理上面的巨大漏洞,然而,我相信有着这么巨大管理漏洞的公司仍旧是有可能挣钱的(事实上这个公司在前5年是有非常高额利润的)。这表面上对这个公司是有好处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前期的成功完全给公司的老板和管理人员一个错觉,觉得他们做的都是对的。

这半年来这个公司子看上去风平浪静,就象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件一样。但是前几天,我听说他们的老板最后把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卖出去了,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这个老板一直都是在风平浪静的垄断市场里面经营的,这个市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自信,然而现在这个市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每年营业额都在下降,又出现了技术人员大量外流的情况,他的自信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他没有信心在带领这个公司走出低谷了。收购他的公司的那个人,实际上就是10年前和他一起创业的挚友,只是创业成功后,两个人进入了不同的行业领域。从金钱上看,他们都是成功者,一个是10亿身家,一个将近100亿身家,然而今年这个老板卖出自己股票准备退休,把公司转让给自己以前的合作者的时候多少有些悲凉吧!大家都是从一个起点开始的,都在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失败者就是被前期的成功误导了,他以为这是个人能力的结果,但是那实际是因为市场垄断状态造成的。这种误导,让他以为他的领导一贯正确,公司的管理没有任何问题,也最终奠定了他最后只有黯然卖掉公司的结局。

很多人经常会说,某些发财的人还不如我呢之类的话,我相信这不完全是一种自以为是。在公司经营里面肯定包含了随机因素和必然因素,但是好运是不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公司的良好管理,不是公司能够创立的条件,不是能挣第一桶金的必要条件,但是是公司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富不过三代的人就是只抓住了机遇,却不能建立持续发展制度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易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MAX Studio

GMT+8, 2025-4-30 14:35 , Processed in 0.0162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