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06-8-29 07: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告台湾同胞书----我有一个梦
沧海变桑田,蓝田玉生烟。思绪又透过历史发黄的纸页,仿佛看到了在冰盛时期,成群的古菱齿象、四不象、野马等动物以及原始人类,沿大陆架平原南下迁居;仿佛看到了大陆的古人类历经风雨,长途跋涉来到台南左镇,生息繁衍;从长滨文化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圆山文化遗址、凤鼻头文化遗址中我更看到了大陆古代居民冲破台湾海峡的狂风恶浪,迁居台湾开支散叶,形成台湾诸多民族。从台东、台北发现出土的石碑、钱币等古物,唐、宋就有大陆汉族移居台湾。明清两代,大陆汉族移民更是纷至沓来。他们不畏险阻,披荆斩棘化草莱为良田,把台湾开发成富饶的宝岛。人口的迁入便是文化的传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孔庙,开府办学,选育人才。到了清朝一统江山后,台湾的书院学府大多按福建书院建制而成。岛内的语言也是以闽南语为主,台湾学者连横剖析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意又长。民俗、信仰更是如出一辙,时至今日,台湾传统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和大陆一样,一脉相承。台湾的保生大帝庙、关帝庙、妈祖庙等庙宇的建起,也是台湾居民认同祖籍的文化标志。连横先生说的很透彻,"是皆有追远报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台湾的戏曲剧种中大、小梨园、京剧、乱弹戏、潮剧、采茶戏,德儡戏、皮影戏、歌仔戏等等无不传自于大陆。
> > > 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学的传衍,三国时沈莹所撰写的《临海水土志》和唐朝的施肩吾的《澎湖屿》是最早描写台湾的诗文,连宋代的陆游也作诗感叹。一次海上飓风改变了大陆文人沈光文的命运,却给台湾带去了文化的曙光。他在台湾的三十六年间,写下了许多关于台湾地形、风土民情等文章,这些作品成为台湾作志者的有备资料。全祖望推崇沈光文并美誉为"海东文献,推为初祖",他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的确具有开创之功。一些怀念故国及家乡的诗作也开创了台湾乡愁文学的先河。从沈光文到后来的徐孚远、卢若腾、沈 期、季麒光、陈元图、郁永河、孙元衡、蓝鼎元、秦士望、钱琦、姚莹等,他们"怀挟图书,奔集幕府,横经讲学诵法先王",在台湾开启中华学风,对台湾文学的蓬勃发展都具有推动传播之功。他们诗文影响、培育了台湾本岛一些文人士子如章甫、郑用锡、林占梅、陈肇兴、施士洁、丘逢甲、许南英,林朝崧、林资修、庄嵩、洪弃生、蓝鼎元、连横等。
> > > 文化来自一处,血脉共同一体。不难看出,不管是去台的大陆人和台省本土人士,他们文化意识里都有一种怀乡爱土,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产物,也是民族形成的基础。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 > 中华文化只有一种,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各民族部落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凝聚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就是这中华文化象一根无形的纽带,把一次次分裂合为整体。纵观五千年历史,无论春秋割据,楚汉争霸,三国鼎立以及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五代十国的战乱,还是宋辽、宋金的对峙,都无法阻止统一的趋势。朝代的变更与嬗递反而促进了各民族部落的文化兼容和发展,台湾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陈昭瑛曾经说过,"中国文化就是台湾的本土文化。在追求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台湾不仅不应抛弃中国文化,还应该好好加以维护和发扬。如果硬是切断台湾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那分裂之处必是血肉模糊的"。不仅如此,黄呈聪在《论普及白话及使命》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不论中国有发生什么事情很容易传到台湾。若就文化而论,中国是母,我们是子,母子生活的关系情浓不待我多说,大家的心理上已经明白了"。
> > > 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衰萎,则民不聊生。不仅大陆,台湾也是如此。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大帝一统中华,台湾和大陆一样,"看不尽武山苍翠,流不尽溪水清漪,春满千家,花红四季,蔗田果圃,洒满黄金地"。两岸统一,带动了商业繁荣。海峡之间舳舻相望,络绎于途。当时"农无火耕水耨之瘁,商有冰纨毡裘之华……即厮役牧竖衣曳绮罗, 虽贩妇村姑妆盈珠翠"。齐体物任台湾海防同知时写道:"酿密波罗摘露香,倾来揶洒白如浆,相逢岐路无他赠,手捧槟榔劝客尝"。郁永河在诗中也赞美台南的蔗田风光,"蔗田万倾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捆载都来糖?里,只留蔗叶饷群犀",说不尽田野风光,看不尽繁华似锦。
> > > 乾隆年间扬二酋巡视台湾,不仅建学育才,面对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安逸,也写诗歌咏,"连畴宿雨润如膏,太守亲推湿锦袍,梨破碧云开万倾,自今岁有属贤芳","……村烟间篱落,耆老欢相迎,烽消省烦役,赋薄无苛征,复此兆有年,谈笑尝君羹……";巡台御史六十七也欣然写道:"……绝好 餐红脚早,天然蓠落绿珊瑚。花无寒燠随时发,酒有琼浆不用沽。最是良畴耕作易,欣然饮醉乐唐虞"。如此描写太平盛事,生活写照,不一而足,"战后时平生计足,绿畴春雨长禾麻"。
> > > 国势衰微,百年耻辱。两岸人民都落入同样的命运,饱受欺凌,受尽苦难。荷兰在与西班牙争夺台湾的战争取胜后,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经济上,对台湾人民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7岁以上者每月必须缴纳人头税。更有名目繁多的狩猎税、渔税、稻作税、酒税、房屋税、杀猪杀牛税等等;在政治上实行"结首"制度,把数十家居民编在一起,指定一人为头目"结首",对台湾人民实行严密控制;军事上实行高压政策,凡是反抗,不管几人参加,整个村寨,男女老幼全都屠杀,并采取许多"车裂"、"五马分尸"等酷刑来对付反抗者;在精神上更是奴役台湾人民,他们折除庙宇,建造教堂,强迫台湾人民做礼拜,学荷兰文。侵略者饮甘食肥,任意掠夺,人民却衣不蔽体,果不饱腹,连荷兰远征队头目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待中国人的手段确实是非常刻薄和残酷"。
> > > 才脱虎口,又落狼穴。当台湾人民还没医好蹂躏的创伤,倭寇又侵占了台湾。为了达到长期霸占,倭寇又采取比荷兰更加残酷的手段。在政治口,在台湾实行总督独裁统治,通过"六一法",总督集军政、行政、司法、立法等权力于一身,掌握台湾人民生杀大权,设立宪兵警察区和各专职警察来控制和奴役人民,并且制定颁布《保甲条例》实行"连坐责任"制度来维持安宁;在经济上进行殖民剥削和掠夺,通过土地林野调查制定《土地收买规则》和《官有林野取缔规则》,三分之二的土地、山林被倭寇侵吞掠夺;为了控制台湾经济命脉,倭寇实行食盐、烟酒、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专卖制度,并委托自身的三井物产会社代理经营,任意控制产量,提高售价,谋取暴利;在税利上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征收50多种苛捐杂税。台湾学士施士洁在诗中写道"……未向楚师加矢一,似闻秦赋罚锾千。红毛楼上空回首,十万人家冷灶烟。"表达对割台的激愤和对台湾人民的悲悯;被彭国栋誉为"篇篇为史"的台湾诗人洪弃生写道"……旁人嘶声向我诉,沿途贩卖例罚布。鞭扑尚觉施小征,重则科条须禁锢。市上有门门有亭,小贩须从此中停,牟利之夫蝇头聚,公徒敛线一一经。此钱为汝谋卫生(日本法:市上所敛钱谓卫生费),民愚不知自犯刑。日斜市远无人过,肉味蝼漏鱼郁腥。我闻斯故三叹息,营求锚铢比盗贼……","一盏沾唇费十千,无人敢作醉中仙。大家小户皆征榷,惟有睡乡未税钱",以简洁质朴的文字痛斥倭寇无处可免的苛税及其贪婪的嘴脸;梁启超应台湾文人志士的邀请到访台湾,耳闻目睹人民的苦难,奋笔疾书"麻衣病嫠血濡足,负携八雏路旁哭。穷腊惨粟天雨霜,身无完裙居无屋","入冬北风起,饿殍阆路歧。会社大烟突,骄作竹筒吹",字字血泪,让人潸然泪下。不仅台湾,整个华夏风月嗟肠断,山川对泪流。
> > > 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同化和奴化政策。倭寇制定发布《台湾公学校会》、《台湾教育会》,在全省各地设立学校,规定"……对台人子弟施行德教,教授实学,以养成日本的国民性格,同时使之精通国语为本旨"。倭人伊泽更是说的露骨:"以国语教学而使台人变成日本人"。不仅如此,为了加速同化,强迫改变台湾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性及宗教信仰,改日本姓氏,说日语,穿日服等等。
> > > 在军事上采取残酷征压和怀柔招降、诱杀政策。台湾从南到北,无论东西,都燃起反抗的烈火。新竹、屏东、彰化、台南、南投雾山等地大屠杀,并没有压倒台湾人民,他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日寇越血腥镇压,愤怒之火愈星火燎原。三貂岭、狮球岭、大甲溪、三角涌、曾文溪,铁国山等战斗更证明不管日寇多么凶残,台湾人民都毫不畏惧,不屈不挠。没有先进武器,就利用山势地形、地雷、陷井,只要能杀敌,日月山川皆成利器。国难当头,两岸军民携手谱写一曲曲壮烈之歌。沈葆桢、刘铭传、丘逢甲、刘永福、罗福星、姜绍祖、徐骧、吴汤兴、吴彭年、杨泗洪、柏正才、蔡清琳、余清芳、莫那道、郑清水、曾宗等等,这些两岸抗日志士,为了反抗侵略,为了光复台湾,他们以自己的爱国行动,向敌人吹起战斗的号角。
> > > 林幼春从事抗日活动,被逮捕监禁,虽然身陷囹圄,丝毫未改抗日决心,他在诗中写道:"……志业谁能悔,寒心强自溢,移山愚计在,传语望儿孙",并希望后辈继承抗日志业,为民族奋斗。
> > > 台湾人民不仅在政治武装斗争中反抗倭寇占领,更在文化上进行抗日。留台文人结社联吟,致力保荐汉文化"保存国粹以延一线斯文于不坠"。许南英、丘逢甲、林朝崧、连横、胡南溟、蔡玉屏、庄嵩等,他们以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为己任。爱国保种,抵抗异族,期使台湾人民不忘根本。连横先生明确指出"凡一民族之生存,必有其独立之文化。而语言、文字、艺术、风俗则文化之要素也;是故文化而在,则民族精神不灭,且有发扬光大之日,此征之历史而不可易者也。台湾今日文化之销沉,识者忧之,而发扬之,光大之,则乡人士之天职也。余虽不敏,厚从其后"。
> > > 他们不仅传承中华文化,更号召台湾人民奋起反击,光复故土。连横在诗中写道"满腔热血忍消磨,壮志犹有夜枕戈",丘逢甲道:"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黄遵宪于割台时赋诗一首,表达心中的悲愤,并鼓舞台流人民抵抗侵略"……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一声拔剑起击柱……将军曰来呼汝曹,汝我黄种原同胞……今日还我天所教,国家仁圣如唐尧,抚汝育汝殊黎苗,安汝家室毋 ……"。
> > > 黄朝琴在《汉文改革论》中呼吁道"我们台湾的同胞,亦是汉民族的子孙,我们有我们的民族性;汉文若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习惯,我们的言语从此消灭了……"并且在另一篇文章中论及此文的用意就是"希望台湾同胞相互间均能使用中国文字,使白话文逐渐普及,这样不仅中华文化在台湾将以继续保存,而且因简单易学的白话文的推广而能发扬光大,借以加强民族意识,间接的使日本对台湾的同化教育,无法发挥他预期的效果",把民族情感寄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就连台湾的殡歌也反映出中华意识和民族精神"我头不载你天,脚不踩你地,三魂回唐山,七魄归故里"。
> > > 台湾作家钟肇政更是借他的作品人物之口表达心声,"吾儿,你晓得你的祖国吗?他不是日本,而是中国。我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国来的,我们的血液都是中国人的血液,骨头也是中国人的骨头"。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 > > 我抬头看着半空的圆月,思绪久久难以平静,多少王朝旧恨,转眼云烟。明月无语,继续它那亘古不变的规律。今晚的月亮既是二千多年前镇守汉关将士心中的圆月,也是一千多年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那轮明月;既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明月,也是丘逢甲对月书怀的思乡之月。明月相同而物事皆非,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堪叹时光的流逝,古今的嬗变,世间的轮回。一水之隔,竞成云水渺茫。万里明月,竟成两地相思。
> > > 遥想当年林鹤年立于海边东望台澎泣而赋曰"海云燕云涕泪多,擎天无刀奈天何,仓皇赤壁谁诸葛,还我珠崖望伏波……",怀念台湾发自肺腑。被连横誉为"有报秦之志,故其为诗,语多激越"的丘逢甲更是饱含对台湾的情感,他在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又如"……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客,相思只垂泪,顾影愧归鸿","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度鲲洋",日日思故里,夜夜梦台湾;许冠英在诗中写道"……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字字血泪,声声悲愤,望国回乡之痛,时刻缠绕心头。从沈光文的"故国山河远,他乡幽恨重","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方",徐孚远的"乡梦迷梦春树杳,天涯一别几时逢",到张世昌的"云物乡心何处是,一衣带水共潮生",詹澄绪的"无奈归帆迟不发,枉教游子泪沾襟",无一不催人泪下,更有那以传授中国文化,宣扬民族思想的庄嵩,以春燕为喻,宛转倾诉时乱依人之痛,旧巢故国之思,"依依犹恋主人恩,争肯噙泥入别门,莫怪天涯栖不稳,杳梁春暖故巢存"。
> > >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叙福建厦门一对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站在大海之边,遥望远方,盼望去台的儿子早日归来。盼来盼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失眠的老婆婆。虽然盼走了一个,却还持之以恒,时常在亲戚的搀扶下,拄着拐杖,颤颤畏畏立在海边,听那浪涛的声音,海鸟的低鸣。临终前要求入土时面向大海,盼子归来。当时看完这篇文章,泪流满面,难以自抑。当时我想不知这位老母亲是否知道对岸的儿子也在日夜远望对岸的桑梓旧地,独酌乡思愁云。
> > > "东风一梦千里程,故乡云送故乡声,独自孑然归期远,材头伫立两老人";"日夜听潮水,老母盼儿归,别离几十载,雁还人未回",我用两行泪水写下对老人的哀思。一曲《故乡的云》,《龙的传人》,唱出了多少台胞的心声,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愫,无时不索绕在台胞心头。
> > > 别再让老母等了白发,别再让妻子又添银霜,别再让儿子梦里叫爹娘;别再让妻儿老母倚闾望断无涯路,别再让水隔一方的亲人难过是清明。"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从咏黄鹤楼痛哭神州到飘泊流离抱憾而逝,于右任先生不仅对国事螗蜩而悲愤,也对难回故土而遗恨玉山之顶。
> >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 > 后来呵 乡愁的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 > 而现在 乡愁的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把对祖国故乡的追思化作一泓碧血,天地分离。抑郁的叹息,变成凝重的情结。玉山之巅,望断故乡飘渺,海峡之水,隔离两地相思。
> > > 我月下徘徊,月儿也久久不肯西去,伴我左右。"离别只是暂时,相聚才能永恒",此时此刻我才领悟仙子的苦心。几百年来,每逢遭遇侵略凌辱,两岸都能携手相助,义无反顾。从明朝的倭寇入侵,荷、西的殖民统治到近代的反抗日本占领,发生了多少悲壮的故事。台湾不仅是"南洋门户、七省?篱",也是中国第一门户;"不特屏藩中土,而实所以控制外彝者也",而大陆也是台湾的坚实依靠;两者相依则盛,相违则衰。
> > > 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姐妹。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一个破碎的家庭,怎能昌盛;一个分裂的国家,从何兴起。不要再固执,不要在执迷,为了将来,不要忘掉过去。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反复诠释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牢牢地印在我国人民的意识这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被保存下来"。凡是励精图治,积极推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人物都青史流名。从秦始皇到唐宗宋祖,一直至康熙、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岳飞、文天祥,就连国民党前主席蒋介石也曾说过,在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统一;而那些分裂割据,丧权辱国的历史人物如秦桧、慈禧、袁世凯、汪精卫等之流则遗臭万年。
> > > 遥想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而正是由于这些艰辛的付出,才有那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南越王赵佗归附汉室,东瓯举国内徙,冯夫人平定叛乱,钱保吴越归地,无不求归本道,江山一统;更有那洗夫人深明大义,率部归一;最为悲壮惨烈是土尔扈特部族的回归,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不惜万里风尘,遭受围追堵杀,灭族之灾,也要回归祖国,从出发的十七万人到达故里时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难道我们没有古人的勇气?难道我们没有古人的大义?台湾志士丘逢甲在《谒明孝陵》诗中深情写道"江山一统都新定,大 鸣笳谒孝陵",强烈渴望祖国统一。
> > > 一个家庭,首先必须坚持家庭和睦,同心同德;一个国家,任何党派,首先必须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利益至上,维护人民的权利为已任。只有面对历史,才能创造历史。
> > > 既然历史问题历史没有解决,那就让我们来创造历史;既然有责任,就无所畏惧。遥想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四社士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发自肺腑;遥想当年光复台湾,全省各户悬挂国旗,张灯结彩举行祭祖,奔走相庆;更有那狮龙遍舞,锣鼓鞭炮,响彻云霄,何等欢庆。从前的一幕让我们一起来重复,从前的欢乐让我们再次来分享。我仿佛看到了两岸骨肉同胞,相拥喜泣,共庆妈祖生辰;我仿佛看到了两岸骨肉同胞老幼新装,携手同伴,共祭黄陵、炎陵;仿佛看到了两岸骨肉同胞在海峡海面上劈风斩浪,共赛龙舟;仿佛看到了神州大地,宝岛全境,一片沸腾;更仿佛看到了中华儿女从宇宙遨游归来,在珊瑚潭洗去太空的风尘。让玉山之巅的座像不在叹息,让日月潭里的泉水不在冰冷,让海峡上空不再乌云遮顶!同胞们,让我们把梦想变为现实吧!
本内容是中华英雄网 http://www.china-hero.org/dvbbs 的赵荣来原创首发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