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码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易码
搜索
查看: 263560|回复: 10

《你所不熟悉的科幻电影》转载自中箐在线图书频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8 1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
发表于 2006-8-28 11: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看不下去……
眼睛花了……
偶散光……
发表于 2006-8-28 11: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大部分,不过现在除了大刘.其他偶都不喜欢
发表于 2006-8-28 1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老m的科幻好看~~
发表于 2006-8-28 1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猫........
我可爱的大刘
发表于 2006-8-28 19: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我。我顶你个肺啊
发表于 2006-8-28 19: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我看肝脏也能出来耶
发表于 2006-8-28 2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是大刘写的把~
发表于 2006-8-29 16: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不知道啊!
发表于 2006-8-29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支持国产!!!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大陆科幻电影

  周游世界一圈后,让我们把视野转回我们身边吧。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中国大陆首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该片由原小说作者童恩正亲自改编,女导演张鸿眉执导,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配音演员乔榛出演主人公陈天虹。这部作品的情节与童恩正的小说原著相去不远。整部电影无论是风格、叙事手法,还是特技之严谨,都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成人科幻片。

  用今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似乎不应该评论它的艺术水平,而应该评论它的“努力水平”。当时不仅中国电影科技水平非常落后,整个社会的科技氛围也十分低下。影片中有一个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自动开启的铁栅式院门,当时却不得不安排人隐蔽起来,用手工推拉。《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故事背景完全发生在国外,由于中国电影当时还没有开放,只能生造异域风光,并且不得不用汉族演员化装出演其中的白人角色。

  在这样的条件下制作必需有科技含量的科幻影片,体现更多的恐怕是制作者们的勇气。制作者们使用了许多土办法,尽可能为影片制造富于科技色彩的背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模式化、脸谱化比较严重,善恶忠奸一望便知。电影工作者们但那是当时大陆电影普遍存在的现象。

  《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配音演员乔榛和邱岳峰竟然在这部电影里走到前台,出演主要角色。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时代里,这两个人的声音曾经给许多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珊瑚岛上的死光》似乎是他们唯一露过面的电影。

  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错位》,这是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荒诞电影。它是影片《黑炮事件》的续集,不仅故事承接《黑炮事件》,而且完全由《黑炮事件》的导演黄建新率原班人马制作。《黑炮事件》中的工程师刘子枫在《错位》里升任局长,被大量会议搞得烦恼不堪,便设计了一个和自己外貌一样“类人机器人”,专门代替他开会应酬。后来,这个替身局长开会上了瘾,干扰起主人的私生活来,最后被刘子枫毁掉了事。《错位》对“文山会海”的讽剌,延续了《黑》对官僚主义加以讽喻的主旨。但由于不是自觉意义的科幻片,在机器人题材上没有更多挖掘。

  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幻片《潜影》。由高天红导演,陈咏霞、王志诚、高鸿萍、张德辉、张滨等人演出。该片改编自科幻小说《王府怪影》。“潜影”一词是摄影专业术语,指已经拍摄到底片上,尚未洗印出来的影象。大自然可否录音或录像,一直是某些科幻片的题材。香港倪匡的《古声》、法国热拉尔?克莱因的《空谷回音》等,都描写了大自然记录声音的奇迹。而《潜影》描写的则是大自然记录了图像。

  二十世纪,宁王府已经改造成为博物馆,某夜,雷电交加,讲解员卢亦华在厅堂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清代王妃的影像和一个穿风雨衣人的黑影。公安人员罗捷深入调查,决心揭开这个“鬼”谜。而管理员肖凌则早就发现了这个怪影,认为它是几百年前,一次雷电将古人的身影记录下来所致。于是致力于开发一种仪器,把墙上的潜影“呼唤”出来。不料,与肖凌一起进行实验的常文虎被暗杀了。原来常文虎的舅舅冯杰一直支持肖凌实验,为的是寻找某处财宝的确切位置。

  比起《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影片在人性的挖掘上更近一步。主人公肖凌是个“沟通不良”的管理员,他身为地位低下的管理员,而却坚持进行科学实验。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他或者被怀疑为杀人凶手,或者被怀疑为精神不正常。这是许多科幻作品里主人公的共同命运。不过,这种命运能够展示在中国银幕上,仍殊为不易,值得记录。影片堪称特技的,只有两处“蓝幕摄影技术”。导演用黑夜、阴雨、诡异的画面和音乐构筑悬念气氛,获得不错的效果。当时,中国国产电影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不过,《潜影》仍然得在在银幕上放映。

  198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凶宅美人头》。由雷鸣 徐萍 王艳梅主演。影片情节框架改编自别利亚耶夫的名著《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编导将其换成纯粹的中国故事:医学教授柯克恩和他老师一起从事人头复活和人体移植的实验。老师病故,柯克恩复活了老师的头颅,并利用老师的智慧,把两个死者罗美娜的头再植到周曼丽的身体上获得成功。“合成人"逃出实验室跑到社会上,引起了一场曲折的侦破。最后,柯克恩的助手尚华勇敢地揭穿了柯克恩剽窃老师科研成果的丑恶行径。《凶宅美人头》安排了不少商业元素:凶杀、色情暗示等等。这在那个年代,也是一个时代进步。

  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霹雳贝贝》。这是给一代儿童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去年,网络上流传一张照片:《霹雳贝贝》主演张京的婚礼场面,令已经长大的同代观众唏嘘不已。足见它当时的影响力。

  这部影片描写了宇宙人的儿子小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的一个故事。因为贝贝手上带电,在普通人群里生活,出现了许多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从而展现了今天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风貌。该片不仅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曾多次获奖。

  同一时期拍摄的《魔表》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科幻片。9岁的小男孩康博思很弱小,他渴望早日长大不再受人欺侮。一次偶遇,实现了他的愿望。原来不明飞行物的残片被装进了一只电子表的机心,使之成了变化无穷的“魔表”。在“魔表”的作用下,康博思一瞬间长大变成了一个小伙子。他怀着一颗幼稚的童心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成人世界,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同期,冯小宁导演了儿童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吕丽萍等出演。一起意外事故使三节装载化学原料的列车发生了泄漏,烧穿了某地区上空的大气臭氧层,使全球的生命危在旦夕,一个男孩忽然在这天早晨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他发现了污染源。人与动物为了生存共同与死亡博斗,终于炸毁了毒气车,而他们也付出了最高代价――生命。影片中有动物对话的情节。不过,那不是童话情节,而是特异功能。

  199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一部科幻片《隐身博士》。由张子恩导演,白兰妹、常蓝天等人出演。笔者尚未收到集这部影片剧情方面的资料。

  1995年,科幻片《再生勇士》与观众见面。主人公宋大卫是公安干警,1996年(影片拍摄的次年,一个假定的时代背景),他在追捕国际犯罪分子元安的过程中身负重伤,成为植物人。在昏迷中度过了八年时间。遗传基因专家李明研制成功基因治疗技术,可以使细胞恢复活力。她的儿子偷来这种药剂,令宋大卫复活。由于八年的时间差,宋大卫不适应现代化的侦查技术,成为编余人员。元安此时以外商身份潜入中国,秘密用电脑芯片植入人体,控制他人的的思维和行动。他为了提高技术水平,绑架李明为自己服务。宋大卫再次出击,成为“再生勇士”。

  此片堪称中国大陆科幻片里“科幻含量”最高的影片。而其动作水平达到了同期国产电影的一流。可惜由于时值九十年代末,国产电影市场整体滑坡,它的影响力远远无法与萌芽时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相比。

  2000年,北京英事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了科幻电影《拯救爱情》,于次年完成并上演。该片导演刘新,主演是谢雨欣和赵阳。著名影星张丰毅客串出演“外星长老”。在离地球不远的T星上,生活着智慧的T星人。他们没有性别,也就没有爱情,彼此之间只有友爱。一个无性别的T星人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来自于地球的飞行器,受到幅射影响,变成了地球女人。并来到地球,寻找爱情。这是一部运用科幻题材的爱情电影。

  2003年,中美电影人合作拍摄了《太空营救》。导演章道、邵智愚。主要演员有张招、王莹、斯特郎?曼蒂、曼休?曼蒂、丹尼尔?曼蒂等。此片立志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科技太空科幻片”,其中有106个镜头用特技制作。但由于投资仅三百万,且国内电影人对特技很陌生,只能拿到美国作后期,结果只能打造成“科幻小片”。不过,尽管它没有大规模上演,现在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但它仍然和许多“科幻小片”一样,票房基本保本。

  影片中,美国儿童戴维、丹尼和各国小朋友专程来中国看熊猫,喜欢幻想的豆豆和戴维、丹尼及熊猫英英、猩猩佳佳成了好朋友。外星蜥蜴人戴维斯也为熊猫、猩猩而来,为了保护熊猫和猩猩他们与蜥蜴人展开了战斗。

  了解中国科幻电影,不仅要记住这些影片。还要记住一些主要机构和主要的人物。西安电影制片厂是首先应该被记住的。它先后拍摄了《错位》、《隐身博士》、《凶宅美人头》三部科幻片,竟然占大陆科幻片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形成了传统。曾经筹备过但没有投入拍摄的还有一些。比如,他们曾经改编过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但因为投资问题没有开拍。

  还要记住这样一些关键人物。一位是儿童作家张之路。张之路于194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过编辑,文学部主任、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和美国的米切尔?克莱顿一样,张之路是跨越影视和文学两界,并且都作出较高成就的作家。他创作的儿童科幻小说《霹雳贝贝》、《魔表》、《非法智慧》都被改编成科幻电影。《非法智慧》和《第三军团》被改编成电视剧。这是中国科幻作家里独一无二的记录。尽管除了《霹雳贝贝》,其它改编后的作品影响不大。但那基本不是作家本人的原因,而是影视业大环境和制作人营销能力的问题。

  说到张之路,必须提到儿童科幻作品的价值。许多人轻视儿童科幻小说和儿童科幻片。其实,它们给科幻艺术的贡献不可小视。象《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等,都为科幻艺术培养了新一代爱好者。而许多著名科幻片,如《回到未来》、《E?T》,实际上也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

  另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建亚。张建亚并未亲自执导过科幻片,仅仅于《再生勇士》中担任“艺术指导”。但他堪称中国电脑动画特技的创始人,是最熟悉此道的导演。九十年代中期,珠达影视公司以电脑动画为号召,试图将《大闹天宫》搬上银幕,拍成一部特技巨片。该片由科幻作家叶永烈编剧,张建亚导演。为了制作片中的电脑动画,制片人投资数千万元,从美国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但由于投资人在房地产领域失败,这部片子拍到中途,无疾而终。

  后来,象卢卡斯的光魔公司一样,这些设备保留下来,拍摄了特技大片《紧急迫降》。这也使得该片导演张建亚成为国内最擅此道的导演。2002年,他又制作了特技大片《紧急营救》。在第五代导演里,张建亚以特技大片独树一帜。

  再有一位是冯小宁。他只拍摄过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于当时只有四十万投资,片子效果可想而知。但冯小宁对科幻片情有独衷:“我希望有机会把我很多年前的一个科幻题材的构思写出来,拍出来,但现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很粗糙的仅有40万就拍了,我希望能够有4000万,用高科技的电脑做,这个构思是1990年就想好了的,是一个环保、科幻的故事,将来我会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宿愿。”(《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41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在科幻作家圈子里,吴岩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参加了多个科幻电影的筹备活动。可参见他的文章《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点隐情》。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些“隐情”

                                 作  者:吴岩
                                 类  别:科 幻 史
                                 出  处:
                                 发布时间:[2004-06-28 23:14:52]


  时常有人找到我说,“你们搞科幻这样搞没有发展,一定要搞电影。(评论得真好!)我已经在这方面看准了(又一个看准了的人来了!),即将写出一个可以和《星球大战》或者《侏罗纪公园》或者《ET外星人》那样的东西来。(真是荣幸之至。中国科幻有望了!)”我一直等着他们的电影上演,但一直没有等到。不知道是他的剧本没写出来,还是写出来了没有“知音”投资拍摄。

  所以,到今天,中国的科幻电影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

  没有成功的科幻电影,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落后”的表现,把它与科幻发展相互联系,恐怕也没有什么大的证据。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到现在也鲜有多少成功的科幻电影。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没有成功的科幻电影,但这些国家仍然是这个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科幻文化也很繁荣。

  美国的电影业是国际电影业的一个特例,他们的电影事业通常叫作“产业”,和工业农业一样要计算利润率。这与其他国家将电影当成艺术门类很不一样。虽然其他国家现在也学美国,但在骨子里,这些国家的人仍然将电影当成艺术品来看待。

  我这样讲,并不是为中国没有像样的科幻片这件事情开脱罪责。也不是为我们从事科幻的人没有写出好的作品、没有极力推进科幻文学向电影事业的转化而推卸责任。其实,科幻电影创作的行动在中国一直没有终止。许多有识之士在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懈地推进这个事业。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今天,仍然没有见到显著的成效罢了。

  讲到科幻电影,不能不讲孙继红。早在80年代末期,他就曾经找我进行过科幻动画片的尝试。当时,先锋电脑公司愿意投入几十万元,搞个动画公司试试。80年代的时候,几十万就算是不小的数字了。孙继红是著名画家方成的儿子,他个子很高,年轻而文雅,对他所投身的事业非常热心,认为一定会成功。他通过当时《科技日报》的编辑孙伟林得到了我的电话,见到我并非常热情地讲自己的计划告诉我。我当时答应试试看。为了帮助我们这些“主创人员”工作,他还给我搬来了当时很贵的打印机。整个活动进行了大约半年。为了节省时间,小孙决定三管齐下,一方面抓我们这些创作人员,一方面抓样片制作,另一方面抓导演选取。结果,我们的十一集片子的策划通过,著名导演陈凯歌答应在全部工作完成时可以试试导一部动画影片,唯独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们搞的关于体育的幽默的系列短样片,没有得到通过。但样片是全部工作的灵魂,没有样片,公司对整个工作的支持就陷入了流产的境地。

  从孙继红以后,邀请我加入科幻动画片拍摄的还有很多人。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央电视台拍中华五千年的小组、有拍摄了《西游记》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小组等等。每个1~2年,就由中央电视台的新的部门找的我谈动画片的事情。我由于不太熟悉动画片的规律,所以,这些活动都推荐杨鹏、星河等人参加。自己再也没有涉入过动画事业。

  如果你认为中国电影人只对动画电影感兴趣,那就大错特错了。拍摄以真人表演的科幻电影和电视剧,一直是中国科幻人关注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也参加过不少小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廖叶。廖叶是美国归来的电影导演,他曾经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著名电影学院进修并获得过硕士学位。熟悉西方电影的制作过程。他个子不高,人非常随和,感觉不到他是曾经留洋并获得过学位的人。廖叶回到国内之后,一直在被中央电视台“兼并”的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工作,参与摄制过历时3年的一个大型影片《生物多样性》。廖叶对电影的爱好不单单指向科教片和纪实片,他还特别钟情科幻电影的创作。在回国刚刚一两年的时候,就约我找些人谈谈科幻片的事情。当时到会的人包括北京这几年搞科幻比较多的几乎所有活跃的作者。谈了一大通之后,还是无法定下一个主题。最后,又指派我先搞出个计划来。

  廖叶对科幻电影的要求,与其他我参与过的科幻电影的小组在某些地方是一致的,那就是第一要符合中国的民生,第二是不能太追求高科技。符合中国民生主要指这些人读过大量中国当代的科幻作品,认为其中对中国人生存的描述太少,多数是莫名其妙的不中不外、不土不洋、不知道属于什么地区和时代的人的生活状况,而且他们认为这些小说“比较小儿科”。这样,如何将中国人的心理和中国人的生活代入科幻文学就成了他们的重要的要求。这一点我也有同感。中国科幻小说在涉及社会生活的时候,的确比较幼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廖叶还尝试着将科幻作家与纯电影作家融合在一起,我们也和电影学院的一些编剧和教师共同吃过饭,并希望找到一种新的共同的方式。但可惜的是最终没有成功。

  廖叶的第二个要求,我觉得也合情合理。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还不那么发达的国家,电影的投入也比较保守。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大腕之外,很少有能获得大投资的。而科幻电影中需要的道具和布景,虽然很小的一点点,也花费巨大。有人说他看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特级车间,这个车间除了能做经典的烟火效果,其他的基本上都无法做。上海电影制片厂准备投资几个亿做《大闹天宫》的电影,结果,数千万花费买了电脑软件之后,请外国人来制作一个开头。计划得相当周密,等外国人来做的时候,我们的人进去学着干,等他们走了,我们自己就能进行数码编排设计制作了。结果,外国人每到做的时候,就把各种人员都赶到门外。《大闹天宫》前期投入的几千万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收获,等待看到一期成果才追加投入的投资商们当然停止了投资。已经拍摄的样片据说至今仍然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仓库里,成了永远的半成品。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国这样的国家在特级摄影等方面不能追求太大的现代感,你可以写了部中国版的《星球大战》,但是,没有钱能做这个片子。那我们到底能拍到哪种程度呢?我试探着问导演。得到的答案当然是钱越少越好,比如,能拍象电视剧《火星叔叔马丁》那样,头上长出两根角,看着不是地球人就行。或者,可以象电视片《电脑娃娃》那样,跟现实的人一样长相,就是有时可能力大无穷。还可以象《X档案》那样,中间只出现非常少的一点点关于奇异外星人的镜头,做这么一点东西,费钱自然少了。

  我按照廖叶的想法设计过一个东西。这是一个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哲学伦理非常紧密的作品,也符合技术要求。但可惜,中国的政治形势发展很快,东西刚刚搞好,就不能使用了。虽然至今廖叶仍然没有进入科幻电影的拍摄,但他渴望着新的、好的、合适拍摄的剧本出现这一点没有改变。由于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多年,他的班子的融资能力很强,只要本子好,先上电视剧再上电影没有问题。

  除廖叶以外,我还常常收到来自电影界、报刊新闻界、出版界等行业朋友的邀请,要我参加科幻片的创作。一来我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特别天赋,二来也觉得对此缺少研究,基本上就都拒绝了。各个电影制片厂的朋友、一些有名的摄制组、拍片班子的朋友倒是常常会光临我们的科幻会议或者课程,想找到一些灵感或者人才,但大都没有最终的结果。

  既然我这个不起眼的人都得到过这么多次关于制作科幻电影的邀请,那其他有名的作家就更不用说了。童恩正写过剧本,刘兴诗写过剧本,王晋康写过剧本,杨鹏写过剧本,还有很多人都参与过科幻影视的制作,这样,我就总结了开头的话,说中国人都不关心科幻影视,是句错误的话。看准科幻的人很多。说中国作家都不行动,也是错话。很多人都有行动,但各种原因造成了当前没有优秀科幻电影电视的现状。

  在我看来,要想搞好中国的科幻影视业,寻求多行业精英的组合最为重要。当前的情况是,有钱的没有好本子,有好本子的没地方投稿,想搞科幻片的导演时常既找不到本子也找不到钱。张纪中够有钱的吧?他筹拍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都是大成本制作,他关于三星堆的科幻电视剧至今没有下文。这算是有钱的没找到本子的例子。王晋康把《生命之歌》改写成了剧本,但至今仍然没有拍摄,这可以说有好本子没地方投拍的例子。说到想搞科幻片的导演,那就多了,陈凯歌和廖叶算是代表,他们到哪里去找“好本子”和“大把钞票”呢?阴错阳差,中国的科幻电影电视剧到现在没有特别成功之作的情况您大概也算了解了吧?

  急是没有用的。仍然要继续努力才对。如果你是有志气的青年,尽管写下去,解决好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这就为中国的科幻影视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的作品不会没有人理睬。希望就在青年人身上。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水平,还要多读多看现有的好作品。一些作者寄给我他自己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作品时,我常常有一种见到了井底之蛙的感觉。真的,中国的科幻电影不是从零起步的,我们已经积累了非常好的东西。

  60年代拍摄的《小太阳》,我看可能是早期科幻片中特技最好。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拍摄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虽然布景道具和故事情节今天看来都显得幼稚,但在将小说改编电影方面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记取。80年代中期的《霹雳贝贝》,赢得了众多小观众的青睐。作者张之路最近创作的疯狂的兔子》,继续获得观众的青睐。张之路在探索儿童科幻电影的拍摄方面,已经走在了许多人前面。冯小宁的《大气层消失》,是介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部科幻影片,片子的构思、设想都非常出色,表演者的情感表达也与前面的电影大不相同。可惜的是,其中由葛优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整个一个日本鬼子。中国作者不懂科学家生活在这方面体现得太突出了。在电视片方面,我们也积累过许多重要的经验。《最后一个癌症死者》是根据《科幻世界》杂志的前身《科学文艺》发表的一个剧本拍摄的。电视剧没有拍出剧本的感人特点,这算不算一个经验?郑文光的小说《鲨鱼侦察兵》也拍过电视剧,效果也比作品差。究其原因,也是导演和演员对科幻的了解缺乏造成的。仅仅就琢磨这些,已经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教训。一些当今拍摄的电视剧中没有吸取这些教训,最后搞出的东西就乱七八糟。我就看过一部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的作品,用换脑袋(多陈旧的东西)方法,把企业家的头换到民工身上,以这样的方式搞笑倒没什么不可,但作品本身没有深度不说,搞笑搞得也缺乏水平。还有一部早些时候拍摄的电视片,也号称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的片子,其中什么龙王龙女都出现了,这哪叫科幻呀!

  “隐情”讲得太多了,中心思想是告诉大家,有很多人在为中国科幻电影努力。写剧本的朋友们你们并不孤单。着力干,踏踏实实,就一定能成功。

转载自《科幻理论网》

我只记得我看过疯狂的兔子和臭氧层消失,都属于儿童科幻片。
昨天看了部电影《异域》,算是非常不错的了,不过看到拍摄组成员名单中,就几个中国人,搞不清这倒是是哪国人拍得了。还有中国CG动画《莫比斯环》,导演,编剧,美工,还有其它一大票子主力都不是中国人,这怎么能叫做是“中国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易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MAX Studio

GMT+8, 2025-4-30 07:17 , Processed in 0.0128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