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码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易码
搜索
查看: 129775|回复: 7

别过度劳累而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1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何勇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于8月5日与世长辞。家属与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是过度劳累。

  卸下他们的沉重“书包”

  弥留之际的何勇躺在病床上曾迷迷糊糊地说:“卸下我背上的书包”。是的,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高知分子的背上,都背着一个工作、生活的沉重“书包”。

  高知分子怎么会没有力量卸下沉重“书包”?因为,这“书包”里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有领导的信任和期待,有自己干出一番事业的热望,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已经背上了这个“书包”,就不能够再自行卸下来了,并由这个沉重的“书包”推动着自己不断地向前奔跑。

  另一方面,拼搏奋进已经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并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突破生理极限。拿何勇来说,他一学年内的工作考评竟然是数学系平均考评得分的三倍!

  给高知分子卸下背上的沉重“书包”,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他们合理地分配工作量;第二,对他们进行另外一种“生命安全”教育;第三,给他们安排调剂自己和放松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通过何勇之死,我们再次呼唤建立高知分子健康保障机制。 山东省沂南一中李先梓

  应该引起谁的高度重视

  一些报道总是强调这个问题要引起政府的重视,也有强调要引起社会的重视,还有强调要引起单位的重视。这些方面的重视当然有必要,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引起高级知识分子自己的重视。应该讲,我们一些高知的过劳死,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高知们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其根本原因,恐怕不是工作太累,主要是不善于把握生活节奏、不注意锻炼造成的。就拿何勇而言,过度的劳累让他很烦躁,几乎没有什么心情陪7岁的儿子玩耍。而晚饭后陪妻子散步也成了实现不了的心愿。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过劳死的重要原因。

  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事业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家庭不是可有可无的,休息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要学会如何舍弃,要着眼长远。对于高知们来讲,生命的“结构”也有一个需要调整的问题。对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来讲,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生命的结构,要对自己的时间有合理的安排。在国外,一些高级知识分子都能够定期休假,工作再忙也要花一定的时间陪家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湖南省浏阳市张之俭

  透支生命的奉献不可取

  年初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调查时期的53岁。按说,现在的知识分子应该可以舒适地生活,惬意地工作。然而,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却像大山一样压在知识分子身上。

  无形的压力来自社会的成见。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不是被要求遵守社会规则的底线,而是要达到一种上线,近乎“完人”的地步,否则的话,他就被视为不配做知识分子。

  有形的压力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称、论文、专著等苛刻甚至有点僵化的硬性规定。当然他也可以无所事事,不求进取,但这样的话意味着他本质上就有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号,更与他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

  市场经济的大潮涤荡了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的追求也开始多元化,然而多数知识分子仍然能够秉持自身的使命感和良知。这是除外部重负之外,知识分子的内部动力。

  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结合,让知识分子忘我工作,在所不惜。所以应该从外部给知识分子解压,让知识分子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而不要过早地面对死亡。 《中国新书》杂志刘培锦

  高校应对“过劳死”负责

  近些年来“知识精英,英年早逝”的现象不但未能缓解,反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高校对于这些知识精英的英年早逝有着脱不了的关系,应该为人才的损失负责。

  首先,高校有没有进行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教育?未必有!徜徉在大学校园,不难看到校医院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都有退休教师职工健康讲座和疾病预防检查,然而却鲜能看到关于中青年教师健康的医疗保障措施。浙江大学的这位年轻的博导“一向身体无恙”,一检查才知道患上了不治之症。

  其次,高校科技和学术管理中存在严重弊端。目前我国高校中“榨汁”式的学术研究氛围实在令人咋舌,年轻的学者专家被认为有无穷的精力,理应趁着年轻力壮多作贡献,而且许多老专家和领导还“予以重任,多给布置任务”。实践证明,用“榨汁”式的方法掠取他们脑中的知识,无异于“杀鸡取卵”。

  笔者无意对年轻博导的早逝进行责问,但并不意味着高校的人才管理方式没有自责的地方。它是整个社会脆弱的一种反映,也是国家财富的意外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上面的事还很多

过度劳累而死!!!

美国国会也开始关注官兵过度劳累


发表于 2006-6-11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要紧啊。
发表于 2006-6-11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如此……身体健康才是王道[em01]
发表于 2006-6-15 0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毛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发表于 2006-6-22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5D以前都有发布"禁宵令"

半夜发帖的一律XXX
发表于 2006-6-22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哗,看完拉!~~~~

毛主席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17: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表示,虽然过度劳累与胡新宇死亡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实也有相关性,公司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对此事的处理,公司也重申了加班政策,晚上十点以后加班要经过批准,不准在公司打地铺过夜.

  
  
2006年5月28日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多天的抢救仍无法挽回胡新宇的年轻生命,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直至最后一刻。

  
  
毕业于四川大学1997级无线电系二班的胡新宇,2002年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2005年毕业以后直接到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在4月底住进医院以前,他从事一个封闭研发的工作,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打地铺过夜。  

  
  
“公司十分痛心。”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表示,虽然过度劳累与胡新宇死亡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实也有相关性,公司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对此事的处理,公司也重申了加班政策,晚上十点以后加班要经过批准,不准在公司打地铺过夜。

  
  
胡新宇之殇  

  
  
“如果不是长期过度劳累,小胡不会变成这样。”胡新宇的一个同学表示,长期超过身体负荷的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让他的生命变得危险和脆弱。

  
  
     胡新宇在华为日常的作息习惯是:晚上坐上公司近22点的班车,从坂田基地颠簸到关内的家中,到家时间已超过23点钟,然后早上7点起床去赶公司的班车上班。

  
  
        今年4月初开始,胡新宇所在的接入网产品线(原为固网产品线)接入网硬件集成开发部进行一个封闭研发的项目,项目内容被严格保密。

  
  
这个项目开始后,胡新宇开始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的地上依靠一个睡垫打地铺,加班时间最长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早上依旧早起,8点钟吃早饭,9点钟打卡上班.

  
  
4月28日,胡新宇身体极度不适,他请了假去医院就诊,29日,胡新宇坚持不住了,他几乎整个“五一”长假期间都在医院病床上,而不是公司实验室里度过,后来由于病情过重,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

  
  
一个胡新宇的同学回忆说:“2001年我们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约定2006年如果还在一个城市,就一起去看世界杯。他非常喜欢踢球,球技很好,身体也很好,我们本科的时候,常常连续踢五六个小时的足球,晚上还要玩通宵。这样的身体,在华为工作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垮掉,真的让人很难过。”

  
  
            “想起他年轻的女朋友没有人疼爱,年迈的父母没有人去孝奉,再想起他曾经奔跑、微笑的样子,心里好像堵着一块石头。我现在只是想,小胡,你要走好,在天国的某个角落,你要好好地休息,不要再操劳,也没有加班,我们这些兄弟,会为你祝福。”胡新宇的同学们在悼念他的网页上写下这样的话。

  
  
              噩耗传出后,胡新宇的同学和同事,自发地在网上聚集,对其进行哀悼,并发起了捐款。《第一财经日报》尝试联系胡新宇的家人,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保持沉默。

  
  
“狼”身下的睡垫

  
  
             胡新宇的死亡,在华为员工中间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争论。经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对于胡新宇的死,华为内部员工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胡新宇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没有量力而行,造成这个结果有他个人的原因。有人提出疑问:“公司是家吗?为了公司这样不要命地加班,图什么呀?”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像他这种以健康换来的所谓华为考评A有什么意义?”

  
  
                有人表示,无法理解,一个25岁的正常人,竟然经常性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2点,而周围竟然没有人劝解。难道胡新宇周围的人,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也有部分员工认为华为对胡新宇的死负有责任,并质疑华为不合理的加班制度,甚至绩效考评和企业文化。一些华为的员工通过邮件等各种形式向记者反映了华为内部的相关情况,其中抱怨居多。

  
  
一位华为研发部的员工表示,华为把员工的加班算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整个公司的文化就是鼓励加班。

  
  
事实上,“床垫文化”伴随着华为从1988年成立一直到现在。华为员工每人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用于休息。  

  
  
而华为凭借超常的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创业、创新和国际化的标杆。华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上缴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40亿元,拥有上万人的庞大研发团队,其中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三分之二以上,业务遍及全球。   

  
  
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许明达有一篇著名的总结华为为何成功的文章,他指出,对企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华为所提倡的企业文化。

  
  
文章中提到,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有一个越出常规的思维,认为企业需要狼的精神,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

  
  
他写道,创业中的华为,留下了一个传统,叫做“床垫文化”。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就这一张床垫,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床垫文化”意味着华为人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但华为进来比较早的老员工使用床垫的频率不高了。”华为内部员工表示,老员工已经有资历和地位,有股票,收入也高,而后进员工则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绩效考评.

  
  
这从华为内部的工号可以看出端倪,2万号以前的是老员工,4万号以后的则是新员工,胡新宇的工号就是4万多号。为了获得好的绩效考评,是他长期没日没夜加班的动力之一。

  
  
华为的加班是大面积和普遍的,华为已经把“床垫文化”带到了全球业务所在的每个角落。

  
  
一位华为的海外工程师表示,从市场人员签第一期单子起,如果你是该项目组的成员,注定要为其精疲力竭,“鞠躬尽瘁”。华为只有靠有价格优势的设备费和较短的工程周期,与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抢市

  
  
这就造成华为人需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进行周期短、工作量大的艰苦开拓。

  
  
“‘床垫文化’还得继续,不然华为如何跟海内外竞争对手拼?”一位华为员工表示,这是国内企业需要正视的,只是希望公司能更多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尤其要注意公平。

  
  


  
  
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表示,虽然过度劳累与胡新宇死亡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实也有相关性,公司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对此事的处理,公司也重申了加班政策,晚上十点以后加班要经过批准,不准在公司打地铺过夜.

  
  
2006年5月28日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多天的抢救仍无法挽回胡新宇的年轻生命,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直至最后一刻。

  
  
毕业于四川大学1997级无线电系二班的胡新宇,2002年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2005年毕业以后直接到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在4月底住进医院以前,他从事一个封闭研发的工作,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打地铺过夜。  

  
  
“公司十分痛心。”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表示,虽然过度劳累与胡新宇死亡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实也有相关性,公司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对此事的处理,公司也重申了加班政策,晚上十点以后加班要经过批准,不准在公司打地铺过夜。

  
  
胡新宇之殇  

  
  
“如果不是长期过度劳累,小胡不会变成这样。”胡新宇的一个同学表示,长期超过身体负荷的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让他的生命变得危险和脆弱。

  
  
     胡新宇在华为日常的作息习惯是:晚上坐上公司近22点的班车,从坂田基地颠簸到关内的家中,到家时间已超过23点钟,然后早上7点起床去赶公司的班车上班。

  
  
        今年4月初开始,胡新宇所在的接入网产品线(原为固网产品线)接入网硬件集成开发部进行一个封闭研发的项目,项目内容被严格保密。

  
  
这个项目开始后,胡新宇开始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的地上依靠一个睡垫打地铺,加班时间最长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早上依旧早起,8点钟吃早饭,9点钟打卡上班.

  
  
4月28日,胡新宇身体极度不适,他请了假去医院就诊,29日,胡新宇坚持不住了,他几乎整个“五一”长假期间都在医院病床上,而不是公司实验室里度过,后来由于病情过重,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

  
  
一个胡新宇的同学回忆说:“2001年我们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约定2006年如果还在一个城市,就一起去看世界杯。他非常喜欢踢球,球技很好,身体也很好,我们本科的时候,常常连续踢五六个小时的足球,晚上还要玩通宵。这样的身体,在华为工作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垮掉,真的让人很难过。”

  
  
            “想起他年轻的女朋友没有人疼爱,年迈的父母没有人去孝奉,再想起他曾经奔跑、微笑的样子,心里好像堵着一块石头。我现在只是想,小胡,你要走好,在天国的某个角落,你要好好地休息,不要再操劳,也没有加班,我们这些兄弟,会为你祝福。”胡新宇的同学们在悼念他的网页上写下这样的话。

  
  
              噩耗传出后,胡新宇的同学和同事,自发地在网上聚集,对其进行哀悼,并发起了捐款。《第一财经日报》尝试联系胡新宇的家人,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保持沉默。

  
  
“狼”身下的睡垫

  
  
             胡新宇的死亡,在华为员工中间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争论。经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对于胡新宇的死,华为内部员工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胡新宇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没有量力而行,造成这个结果有他个人的原因。有人提出疑问:“公司是家吗?为了公司这样不要命地加班,图什么呀?”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像他这种以健康换来的所谓华为考评A有什么意义?”

  
  
                有人表示,无法理解,一个25岁的正常人,竟然经常性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2点,而周围竟然没有人劝解。难道胡新宇周围的人,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也有部分员工认为华为对胡新宇的死负有责任,并质疑华为不合理的加班制度,甚至绩效考评和企业文化。一些华为的员工通过邮件等各种形式向记者反映了华为内部的相关情况,其中抱怨居多。

  
  
一位华为研发部的员工表示,华为把员工的加班算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整个公司的文化就是鼓励加班。

  
  
事实上,“床垫文化”伴随着华为从1988年成立一直到现在。华为员工每人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用于休息。  

  
  
而华为凭借超常的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创业、创新和国际化的标杆。华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上缴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40亿元,拥有上万人的庞大研发团队,其中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三分之二以上,业务遍及全球。   

  
  
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许明达有一篇著名的总结华为为何成功的文章,他指出,对企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华为所提倡的企业文化。

  
  
文章中提到,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有一个越出常规的思维,认为企业需要狼的精神,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

  
  
他写道,创业中的华为,留下了一个传统,叫做“床垫文化”。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就这一张床垫,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床垫文化”意味着华为人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但华为进来比较早的老员工使用床垫的频率不高了。”华为内部员工表示,老员工已经有资历和地位,有股票,收入也高,而后进员工则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绩效考评.

  
  
这从华为内部的工号可以看出端倪,2万号以前的是老员工,4万号以后的则是新员工,胡新宇的工号就是4万多号。为了获得好的绩效考评,是他长期没日没夜加班的动力之一。

  
  
华为的加班是大面积和普遍的,华为已经把“床垫文化”带到了全球业务所在的每个角落。

  
  
一位华为的海外工程师表示,从市场人员签第一期单子起,如果你是该项目组的成员,注定要为其精疲力竭,“鞠躬尽瘁”。华为只有靠有价格优势的设备费和较短的工程周期,与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抢市

  
  
这就造成华为人需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进行周期短、工作量大的艰苦开拓。

  
  
“‘床垫文化’还得继续,不然华为如何跟海内外竞争对手拼?”一位华为员工表示,这是国内企业需要正视的,只是希望公司能更多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尤其要注意公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易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MAX Studio

GMT+8, 2025-4-29 23:49 , Processed in 0.0130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